这场战斗是辽沈战役中最为惨烈的一场,堪称整个战役的最艰难之战。敌我双方如同“打铁的汉”对阵“铁打的汉”,战斗从清晨持续至傍晚,东北野战军的战士们阵亡后,尸体堆满了壕沟。整个战役的惨烈情形,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,刻骨铭心。甚至连总指挥林彪,得知情况后也忍不住潸然泪下。
1948年9月18日,辽沈战役正式拉开帷幕,东北野战军势如破竹,迅速向敌人阵地发起进攻。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坚守锦州,他精心修筑了一个防御工事——配水池。配水池地势险要,海拔83.4米,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。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锦州城,是锦州的制高点。这个位置在日军占领期间已经修建了碉堡,而在辽沈战役前,敌人还加固了周围的防御设施。至战斗爆发时,配水池已经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。
展开剩余81%敌人围绕配水池修建了14座堡垒,布置了十多个火力点,外加6道百米宽的雷场,纵横交错的防步兵壕里布满了地雷和灌水,使得进攻的难度几乎达到极致。固守在这里的敌人,正是范汉杰手下的精锐部队,由3个加强连约800人组成,其中包括战防炮连、重机枪连和火箭炮排,所有战士都是有着8年以上作战经验的老兵,战斗力极其强悍,他们称自己为“铁打的汉”,还声称配水池是第二个凡尔登,敢来攻的东北野战军必定全军覆没。
然而,东北野战军的指挥部却认为,配水池是锦州的生命线,一旦拿下这个据点,就能掌控锦州城内的防守情况。因此,攻占配水池成为战役中的重中之重。经过周密部署,指挥部决定由“旋风部队”——第3纵队7师20团1营为主攻部队,配合3营一同进攻。1营主攻,负责展开这场艰难的战斗。1营全员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,战斗经验丰富,个个视死如归。
战斗在早晨8时正式打响,1营营长赵兴元命令3连先行突破,炸开敌人的防线,成功进入壕沟,随后2连紧随其后发起冲锋。刚进入战壕,战士们便发现,配水池周围不到20米就有一个火力点,敌人疯狂开火,士兵们纷纷倒下。壕沟内积水严重,地雷密布,每走一步都充满了危险。3连的200多名战士几乎全军覆没,营长赵兴元见此情形,急忙赶到2连指挥,2连正与敌人激烈交战,赵兴元决定将3连的支援任务转为主攻。
此时,1营的班排连干部大多已经牺牲,伤员遍布壕沟,战斗愈加激烈。赵兴元不顾一切,带领战士们继续冲锋。下午3点,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,双方已经靠近至几十米,隔着一道红墙互扔手榴弹,死伤惨重。团指挥所传来撤退命令,但赵兴元拒绝了命令,誓言不管如何,也绝不放弃配水池,不会丢下任何一位受伤的战友。
赵兴元的坚持让他请求团长增援,要求送来更多的手榴弹。为了确保进攻成功,他立下军令状:即便与敌人同归于尽,也一定要拿下配水池。此时,7师师长邓岳和政委李伯秋紧急向3纵司令员韩先楚求援。韩先楚在得到林彪的批准后,调来了2个山炮连增援。炮兵们迅速拆卸大炮背到前沿阵地,并精确瞄准敌人。
下午5点半,总攻正式开始,20团3营和2连、7连兵分两路向敌人发起进攻。3营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,成功逼迫敌人暴露位置,炮兵迅速开火,12门山炮齐齐轰击,敌人大部分堡垒被炸毁。随后,赵兴元率领步兵发起最后的冲锋,敌人见状纷纷丢弃重武器,向锦州城内撤退。
经过近8个小时的激烈战斗,配水池之战终于结束。战斗的最终结果是,1营只剩下25人幸存,其中包括赵兴元。占领配水池的胜利,意味着控制了锦州的门户,也为解放锦州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战后,指挥部发现,敌人的堡垒下面竟有一条通向锦州的暗道,方便敌人在战斗中向城内运送武器和增援。立即下令炸毁这些暗道,彻底切断敌人的补给线。
配水池战役的胜利,为东北野战军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。锦州战役的胜利,则为解放东北提供了决定性的支持。赵兴元所在的1营荣获集体大功一次,1营2连获得“攻克凡尔登,战场建奇功”锦旗,7连获得“锦州连”光荣称号,七连一排获得“打铁汉排”光荣称号,赵兴元也被授予“文武双全全面英雄”光荣称号。
赵兴元在1950年被评为全军战斗英雄,后来升任353团副团长,并在抗美援朝时晋升为团长。1966年,他晋升为师长,1973年任黑龙江军区政治委员。1988年,赵兴元被授予中将军衔。尽管赵兴元一生参加过上百场战斗,但每当提起配水池战役,他总会泪流满面。他始终认为,战术再多,勇敢永远是战场上的第一要义。正是东北野战军视死如归的精神,才使得辽沈战役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-股票安全配资-配资网站首选-炒股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