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辽沈战役中,塔山阻击战是一场极为关键的战役。由于塔山地区地形复杂,原本并不适合建造坚固防御工事,而国民党军队的阵地却相对高出不少,具备一定的地势优势。此外,国民党还拥有理论上的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能力,且在兵力部署上颇为集中,因此当时东北野战军(简称东野)对塔山的防守尤为重视。
尽管如此,东进兵团仍派遣了五六个师向东野第4纵队的两个师发动大规模攻势,但结果却未能突破塔山防线,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。需要指出的是,东进兵团的兵力虽多,但相较于东野第4纵队及其后方的支援力量,救援锦州的成功几率并不高。
当时,东野第4纵队拥有三个师,西侧还有第11纵队,而第4纵队后方的第1纵队则作为总预备队存在。其中,预备队里专门有一个师的兵力被指定用于塔山方向的防御。可实际上,总预备队并未被投入战斗,连第4纵队自己的预备队——第11师也几乎未出战。因为第11纵队所在方向战况较为平稳,主战任务基本由东进兵团的多个师对抗第4纵队中的第10师和第12师完成。
展开剩余71%令人瞩目的是,东进兵团不仅未能攻破塔山阵地,更连一米阵地都未能向前推进。最高峰时,它们只暂时占据了少数前沿阵地,随即又被东野部队反击夺回,展现了双方力量的巨大差异。尤其是东进兵团中最为激烈的独立第95师,投入作战的三个团最终仅剩三个营,伤亡极为惨重。
这支部队是当时东进兵团督战官罗奇的嫡系兵力,在此前华北战场上曾声称“未曾丢失过一挺机枪”。独立第95师当时驻扎在天锦附近,那里没有我军主力,他们只与游击队零星交战,因此对自己的战斗力颇为自信。然而到了塔山,尽管有老上司罗奇的督战,尽管该师整装待发、骨干老兵众多,敢于展开近距离搏杀,但实战中依然遭遇重创。
独立第95师虽然在最猛烈的攻击当天给东野部队施加了相当压力,但随后的战斗中,主力已大受打击,士气与战斗力明显折扣。此后,东进兵团对塔山阵地的威胁日益减弱。甚至在最后一天发动的夜间进攻中,由于战术失误,一些部队被我军反包围,遭到大量俘虏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通常阻击战很难俘虏大量敌军或缴获大量武器装备,而塔山阻击战却成了例外。这场战役中,俘获了副团长以下的570名敌兵,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。特别是被誉为“华北战场未曾失机枪”的独立第95师,在短短几天战斗中丢失了超过一百挺机枪。
据罗奇战后请求补充的电报显示,该师急需补充30挺重机枪和100挺轻机枪,以弥补装备的巨大损失。按当时国军标准,30挺重机枪相当于5个步兵营的配备,100挺轻机枪则是一个多步兵团的武器装备规模。
不少人可能好奇,既然独立第95师伤亡了接近两个团的兵力,机枪损失为何仅相当于一个多团?这是因为东野第4纵队火力配备强大,其野炮和山炮重点攻击的是独立第95师的二线和后方部队。由于阵地依然在独立第95师手中,我军无法全面清理战场,仍能回收未受损的机枪和武器。
因此,虽然独立第95师实际伤亡达两个团兵力,机枪损失看似较少,但对比它此前在华北未曾丢失任何机枪的战绩,这次在塔山数日内失去上百挺机枪,连同兵员损失,的确给这支部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-股票安全配资-配资网站首选-炒股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